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师大教育党支部成员积极参加文艺汇演,并组织南京红色研学活动。深刻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坚定勇挑时代重担的决心,在新时代征程上勇毅前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回溯党的光辉历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凝聚爱国爱党奋进力量,6月30日,师大教育党支部积极参与兴隆街道举办的“惟实励新开新局,向新起势展新风”的文艺汇演活动。

此次汇演,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深情礼赞,也是一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员。师大教育党支部将以此为起点,持续传承红色基因,深耕教育领域,以“惟实励新”的态度潜心育人,以“向新起势”的魄力探索创新,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见证过无数次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要抉择。从国共合作的历史现场到民族伤痛的见证之地,再到革命胜利的丰碑,南京的每一处红色遗址都凝结着时代的烙印,成为后人触摸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的鲜活教科书。

因此,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党史教育”,师大教育党支部成员走进南京,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循着师大教育党支部成员的足迹,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史,追忆党的峥嵘岁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静立在死难者遗骸原址之上,无声控诉着那段山河泣血的历史。铁蹄踏过之处,30余万同胞惨遭屠戮,尸横遍野。但侵略与杀戮从未压垮英勇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 年8月15日等来了侵略者的投降,战犯们也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馆内,一件件凝结着悲痛的展品、一份份浸透血泪的资料,以及触目惊心的“万人坑”遗址,共同构成了最鲜活的历史见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印证了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的真理,这是穿越历史烟云的铿锵宣言,更是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深刻启示,时刻警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是见证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建筑群,历史底蕴极为深厚。明清时期,诸多朝廷重臣在此履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怀着对民主共和的坚定信念,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办公地。

抗日战争期间,总统府先后沦为日军机关和汪伪政权机构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它仍是国民政府和总统府办公地;1949年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新中国成立后,该地作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助力城市发展;199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此筹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至此,这片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群,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到历史文化殿堂的华丽蜕变,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与沧桑,成为人们触摸历史、铭记过去的重要窗口。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夫子庙,作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夫子庙周边,古建筑群布局精巧、错落有致,秦淮河贯穿其间,风光秀丽,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它们历经“七毁八建”,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兴衰,更目睹了新中国的崛起与繁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漫步这片承载过六个朝代的土地,无论探寻繁华往昔,还是品味兴衰故事,都能收获极致的审美愉悦与文化启迪。

中山陵

中山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静卧于南京钟山南麓。它依傍山势而建,规模宏大。从博爱坊延伸至祭堂的392级台阶,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先辈们的心血与期望。

陵墓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既蕴含着中华传统建筑的典雅庄重,又吸纳了西方建筑的简洁大气,处处彰显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完美地诠释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

中山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遗迹范畴,它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与革命信仰的象征。在这里,缅怀先贤的丰功伟绩,感悟伟大的革命精神,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师大教育党支部成员驻足在一处处革命遗址,回望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历史浪潮中,于南京这片土地上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汲取奋进力量。

​“寻迹金陵烽火,赓续红色根脉”南京红色基地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场凝聚力量的思想淬炼,有力地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让团队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次研学的丰硕成果为依托,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炬,扛起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担当,为深耕教育领域、推动学校发展而不懈奋斗。

未来,我们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以锐意进取之姿扎根教学教研,为教育事业发展倾注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