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到师大之前,他们都怀着对教育的热爱、成就自身梦想前来,当现实与理想出现了些许偏离,他们却在工作的界域外看到了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找到了教育的意义。

“助教不就是答疑的吗?”

成为助教以来,偶然会听到类似的质疑,也会让他们更加想要证明自己。一直以来,外界都不了解助教工作的全貌,为此我们采访了五位来自师大各个校区的助教老师,一起了解助教背后的故事。

在一次对话过程中得知,一位助教老师这样说道:虽然来到师大的年份不久,但早已从学姐的口中听说过师大的存在。学姐形容师大是一个帮助学生实现理想跳跃的地方,而这正与她想成为一个教师的愿望完美重叠。

李老师亦是如此,自己一直将老师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听闻这里的主讲老师们皆来自于各大高校,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是教师行业中的「大牛」,自己也想与这样厉害的老师并肩。

怀揣着或多或少相似梦想的助教老师聚集到了这里。第一次与师大正式见面,教室中的学子并没有将一丝精力分到外界,这样刻苦的氛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神贯注为梦想奋斗的样子,足见师大有一套成熟正规的管理方式,也坚定了他们想成为师大一份子的决心。

但成为助教的路,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顺畅。

助教的考验尤为严苛,一位合格的助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工作耐心细致、事事为学生考虑,更重要的是,竞争激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

成为助教,需要经过两次笔试试卷考验,一次题目试讲以及教务老师、主讲老师的轮番考察,时间跨越两周,很多人就此放弃,但也有人选择坚持下来,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助教身份的「入门券」。

很多人觉得,成为助教是故事的结局,但事实上,成为助教仅仅是一个开始。

通过考核的助教老师都已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专升本所需掌握的知识还要多,而要把自己所学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掌握,这是他们助教生涯的第一个课题。

即使已经完成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紧张与青涩仍在入职初期如影随形。助教刘老师和大部分新手助教老师一样,初入师大并不了解专升本,仅凭借一腔热血,并不能将自己在院校所学知识与专升本做好衔接,最终还是与同学的相处中慢慢发现不足。

而今经过近三年的调整沉淀,刘老师他们愈发认识到:讲课并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从与学生的聊天中,逐渐了解他们的喜好,慢慢摸索到学生喜欢的接受方式,心中要有不同的标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转变适合的答疑方式,因材施教,直到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才是助教之于主讲老师最为显著的不同。

但做到这些也不能保证自己已经「合格」,考验从未停止。每月,他们都会进行相应的助教考核,测验知识是否掌握的足够扎实。考验尤其残酷,没有失败的机会。无论在师大年月几何,无论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成绩,测验一视同仁,未达标的人都会面临淘汰,遗憾退场,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留下,成为足够胜任助教工作的那个人。

清晨,将自己的账号登录上线,成为他们醒来的第一个动作。作为助教主要的工作,线上答疑面向的不仅仅是师大学子,而是来自全国专升本学子。他们会在登录上线的第一时间投入到答疑工作当中。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当昨夜积压的问题解决完毕时,揉揉略微酸涩的肩膀,转头又继续投入到答疑过程中。

有时同学提出的疑问超出山东专升本考纲的题目,他们也会相互交流,确定无误后用最精准的解答回复。相互交流探讨不仅让自身欠缺的知识储备得到补充,也让他们明白,助教作为一个整体,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只有彼此交流碰撞,思维才能碰撞出火花,团队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除去答疑工作,助教们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铃声响起,他们已经随机出现在教室后方,隐身于学生中间,开启了今日的学习。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熟知同学们今日学习的内容,借此撰写贴合今日学习内容的每日一测。

助教是学生与主讲老师沟通的桥梁。根据同学们答疑情况,高老师和其他老师们时常会与主讲老师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同学们普遍反映疑难的地方反馈给主讲老师,以便于主讲老师更精准地把握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而调整讲课进度,进行集中讲解。

助教的工作远不止如此,他们习惯于「台前」与「幕后」身份的转变。师大网校APP中成千上万道试题皆由助教老师们搜集,做出答案解析,反复勘误数遍,确认无误之后收录上传。165621,这个数字不断增加。此项工作虽然繁杂,但受益的不仅仅是师大学子、山东专升本学子,还有许多来自各省的学子们,字与字之间,题目与题目之间,便有了足够的重量,这便已足够有意义。

而这些工作,只是助教工作的冰山一角。

当夜晚笼罩师大的校园,树木与校路隐入深夜,答疑教室的灯光却骤然亮起。与线上答疑不同,线下答疑要求他们做到「走在学生前面」,这意味着他们的知识储备要足够丰富,对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到融会贯通不留死角。

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提供专业的答疑服务,他们在工作之余不断扩展自我。张老师在实习的前两天便将山东专升本高数近十年的试卷都做了一遍,对高数知识点分布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刘老师常去教育网站刷一些讲课视频,不断提升答疑技巧,这个习惯近三年依旧;还有位助教老师闲暇时整理出一份7万字的答疑总结,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在拓展自我的领域不断游走,他们一直走在前面,将自己变得足够强大,用自己的实力,接住这群绕了远路,但最终都会走向更好自我的孩子们。

随着答疑时长的增长,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因为大家和孩子们年纪相仿,很多时候,我们更像是他们的哥哥姐姐,从他们身上,在某些瞬间能看到过去的自己,就忍不住想拉他们一把。」

助教生涯里,烦恼总与美好并存。看到讲过的题目学生还是会做错,会懊恼,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太严格了;一模阅卷时看到同学们有些语文大题一片空白,高老师也会「恨铁不成钢」,明明写上几句话也许就会有分数了,而这几分也许就决定了升本的最终结果……但最终大家都会将烦恼折叠,再次投身到讲解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题目中去。

但也有令人感动的时刻。

同学们的喜爱简单而又纯粹。因害怕老师拒绝,在下课时会将零食「扔」在助教桌子上霸道又迅速的离开;助教老师偶尔生病、又或者答疑声音渐渐沙哑,他们会主动为助教老师打好一杯温水轻轻放在桌上;答疑持续到深夜才结束,他们会陪着助教老师下楼,目送老师走出教学楼才折返……无声的行动,表达着最朴素却最真挚的关切与爱。

「很开心,这说明我们是被同学们喜欢着的,也是对我们身份的认可。」

对于世俗意义上的教师来说,助教也许并不是标准答案,但答案从未固定。也许对于助教的质疑不会消除,但在教育的段落里,助教是另外一种路,另外一种选择,也会因此留下不同的人生足迹,将更多的可能挖掘出来,不止自己,也让更多人的人生故事也因此被续写下去。